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,執業建築師對於何謂理想生活環境的看法,其實大幅度地影響了城市的面貌。建築師蘇喻哲和景觀學者洪禾秣皆認為,無圍牆的綠地對今日的都市生活至關重要,本文藉由兩人的對談,描繪出對未來台北空間的可能想像。
重視建築體以外的空間
城市樣貌隨著時代需求不斷改變,而每一棟樓房,都可被視為人們對於都市生活想像的具體縮影。蘇喻哲指出,台北市有不少社區目前正進入拆除危老舊宅、建立新居的都市更新進程中。然而每一塊老街廓的發展進程難能同步,一棟屋舍的起造若不考量周邊房舍的日照、空氣流通、空間動線,將大幅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。
這樣的問題除了依靠法律規範,建築業者也須有意識地進行通盤的思量和規畫,才能營造出真正舒適的鄰里生活。「過往的都市發展規則,都是以建築為主體制定,但所謂的都市,應該是建築以外的虛空間,也就是『空』的空間。」蘇喻哲認為無論是郊區的自然環境,或是建築密集的區域,都得將既存的地景納入考量,並且規範出適當的「空」間範圍,他說:「除了限制建築高度,設計的準則應該是不管容積多少,都不能侵入那個部分,我們要做到的是保住建築以外的虛空間。」
洪禾秣進一步解釋,建築周邊的環境規畫,對於營造健康的生活氛圍相當重要。所謂的虛空間亦包括綠地,綠地除了能調節降溫、幫助排碳,也有助建立鄰里意識,她說:「一個社區裡只要有綠地,大家就願意走到戶外,在此聚集,創造了溝通交流機會,增加了彼此的互動; 即使沒有對話,因為經常見面,也會產生親切感,拉近彼此的距離。」
充滿綠意的一樓大客廳
蘇喻哲也補充,所有的都市在成為今日住宅密集、四處都鋪蓋人為建設的狀態前,本屬於大自然的原始狀態,現今人們喜歡在假日時前往郊外踏青、遠離水泥叢林,即是為了滿足人性的原始需求,而今日的建築與都市挑戰,便是如何適當地還地給自然,且透過設計拉近大家和自然的距離。
洪禾秣指出,台北市政府主張「打造綠色健康台北」,已開闢公園綠地共有994處,面積總計超過1,807萬平方公尺,目前仍持續強化公園綠地的建設與改造,更持續檢討開放空間系統的多樣性。台北市公園綠地越多,居民幸福感就越高。
然而,以台北市已高度發展的狀況而言,取地不易,只有少數建築能比鄰公園或水岸,在城市的綠化計畫中,蘇喻哲認為最具挑戰性的當數都市中央或建築密集度很高的區域,「但若我們抱持著設計公園一樣的態度去設計建物的一樓,除了栽種植物,也能適度打開圍牆,讓它成為可以大家共享的公共空間,其實是可行的。」
例如目前越來越流行的可移動式玻璃門窗,可在天候狀況良好時全然開啟,除了有助調節空氣、適合位處亞熱帶的屋舍使用,也可讓一樓的室內空間和戶外種植行道樹的空間連成一氣,讓綠意不再被阻隔於牆外,也能增進人們的親密感,蘇喻哲說:「城市的一樓應該是屬於所有人的都市大客廳,玻璃牆兩邊的人本不認識,但在開放的空間裡,就有機會打破原本『你是你,我是我』的界線,讓互動更加友善。」
垂直綠化讓城市更舒適
蘇喻哲強調,過去大家常認為景觀設計是在建案的最後才被導入,其實整體的景觀規畫應先行於建築設計,有了整體規畫的藍圖,才進行房屋構築,並於最後的階段再次導入景觀設計,進行細部的景觀配置。
若欲為現有的台北都市空間進行進一步的綠化工作,可考慮採行如紐約市、波士頓、首爾將舊有的高架橋、高架鐵道改為空中公園的方式,盤點不同水平面的空間,如人行橋、屋頂空間,進行景觀規畫,即可讓都市藉由垂直綠化的方式,增添更多宜人的空間。
洪禾秣表示,在地狹人稠的都市環境裡,可以透過綠點(小公園)、綠廊(道路行道樹或河流)、綠面(大公園或水綠資源)的串聯成生態綠色網絡,或以都市更新的手法保留更多的綠地空間,「以綠地網絡的水平展開及垂直綠化的延伸,可架構出綠意盎然、自然清新又高品質的美麗綠化生活環境,實現鳥語花香與自然共生的永續宜居台北城市藍圖。」
除了公園綠地的闢建及維護管理,洪禾秣指出,台北也結合公私力量,認養公園綠地與行道樹、選種植物,甚至規畫出社區里民共同種菜做園藝的都市農園,可以看見美麗的蝴蝶飛舞其間,美不勝收,除了為生活增添色彩,也有助於生態復育。她說:「市民多元創意與活力的發揮,不僅能擴增市容建設的能量,更有助於都市綠美化的永續經營。台北市近年來不斷朝著讓都市更綠化的方向努力,我們的生活可以更美好,城市更美麗健康安全。」
本文作者:林佳蕙
(本文摘自《台北畫刊12月號659期》)
發表意見
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、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。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,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,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:
違反上述規定者,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,或者直接封鎖帳號!請使用者在發言前,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,謝謝配合。